敝人曾是郵局裡最年輕的轉調,現在應該也是,因為我是末代特考,之後就公司化了。 . 不妨試想一下,如果說當年職階同仁在爭取「職務加給」的過程中,無論是公司或工會總是聽到相同的反對理由───職階人員的「職務加給」恐將排擠到所有同仁的績效獎金。 如果說過去無論公司或工會基於這樣的理由而反對,可以視為「為捍衛自身利益」所為,然之所以有關鍵影響力,也是因為在公司高層跟工會裡轉調人員佔多數的原因。 那麼同理,是否在將來的某一天,萬一郵局連現職人員績效獎金都發不出來或打折的時候,屆時佔公司跟工會絕大多數的職階人員,也能基於「捍衛自身利益」,所以決定不發退休人員的退休金或打折呢?畢竟現職人員都顧不了了,哪還能顧到退休的人呢? 這樣說來是不是也非常合情合理跟理所當然? 互相嘛!對不對? . 當然,上述這樣的情境基本上不太可能發生,但試想如果真有這種情形,那麼目前多數幾乎都已達退休年齡的轉調同仁們是否會因此感到憤怒、不安及恐懼呢? 那好,請務必牢記您現在的感受,因為目前多數新進同仁所感受到的憤怒、不安及恐懼,其實是比這更多上數倍的。 . 跟過去相較,公司近年來頗注重員工的心理壓力,也經常安排一些心理舒壓課程可以讓員工免費上課。 更常要求各階主管平日應多注重所屬同仁的生活及心理等方面問題,只是不知有多少主管真能做到? 近年來,敝人發現許多新進同仁都是一副「躺平主義」,只想享受當下,不敢期待未來,那是因為沒有未來可以期待,畢竟目前國內整體大環境真的對年輕人相當不友善。 跟30~40年前相較,那時候的薪水跟房價,夫妻努力打拼一下,短短3~5年間就能買下一棟房,但現在呢? 近一、二十年來全台房價不合理飆漲,房地產價格與薪資水平完全不成比例甚至還脫鉤,普通雙薪家庭必須貸款30~40年才能買房,就算不考量屆時房價會否因人口嚴重稀少而暴跌或自己是否還沒還完貸款就已住進養老院,還得千萬保佑夫妻在這還款期間都得身體健康、平平安安,家中不能有丁點意外的大筆支出才行。 背負著這麼大的壓力,連房子都不敢奢望,還想要組織幸福家庭,完完全全看不到未來在哪,心中充斥著這麼大的相對剝奪感,人生想要不選擇躺平,不容易吧!然而許多無知的長輩,這些炒高房價的既得利益者,還成天只會一味斥責他們選擇躺平而不趕快結婚生子…會不會感覺到很諷刺?請問你是要幫忙解決他們的問題嗎?有本事送給每人一棟房再承諾幫他們養孩子,屆時再來責難他們不結婚跟不生育也不遲啊! 上述,都還只是目前多數新進同仁所面臨大環境所帶來的憤怒、不安及恐懼因素而已,尚不包含郵局內部。 . 同上述,30~40年前,每逢郵票發行,郵局代辦所前都是大排長龍,而今郵票印製數量多到基層為減少票品庫存,成天想辦法貼大宗彙計單銷票貼到怨聲載道;30~40年前,郵局物流市場獨大,而今在台灣各家物流業中敬陪末座。近幾年來,新聞老是報導全台各家保險業都賺錢,就一家郵局壽險賠錢。多少年來,郵局盈餘幾乎都是靠資金運用才勉強達成(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籠子裡)… 雖今年郵局績效由乙等成功申覆為甲等,然卻有可能是郵政績效陷入長期乙等的轉捩點,因國發會附有但書,倘若明年郵局同樣再因避險成本過高而致無法達成盈餘目標,即便是像過去台糖一樣賣老本(土地或不動產等資產)來達成,上頭也不見得會買單,且如此作法只會使未來郵政經營陷入惡性循環,處境更加艱難。 . 雖郵政自92年公司化至今已逾20年,但公司由上至下整體作風仍不脫過往公務體系般的官僚習氣。 自敝人入局以來,全郵局見過捍衛「郵政專營權」最力者,莫過於已於104年底逝世的「小郵工」廖進興。其任職時不但經常自費傳真全國各局宣導郵政專營權重要性,經常檢舉民間業者違法派送信函(如上大郵通的倒閉),當時在其個人網頁上更經常分享著過去多年來如何捍衛郵政專營權與員工權益的實務經驗,甚至在98年以一介轉調人員身分,承受諸多不理性職階同仁的唾罵與怨懟情緒,挺身發動郵局罕見的街頭示威活動,只為了幫職階同仁爭取合理調薪(記得那時我郵全國職階同仁才三千人左右,而今已是局勢逆轉,反倒是轉調人員僅剩三千人左右了)。在此之前,他更曾以一人之力,不斷據理陳情大部,成功將過去郵局諸多定期約僱同仁改為不定期約僱身分,以保障其工作權。甚至在退休之後,仍心心念念郵政事業發展及郵工權益,所以及至其104年底逝世前,都仍在為郵局外包同仁爭取合理權益而奔走。 所以我說,多少年來,從公司到工會,有多少人都異口同聲說過同樣的一句話───所有員工要團結起來,彼此要有向心力,未來郵政事業才能蓬勃發展。 那請問,誰來團結?您嗎?還是我?坦白說我做不到!您呢? 誰都知道郵局裡員工身分多元,有轉調、職階、約僱、外包等,試問如果任何人滿腦子永遠都只充斥著自身利益,沒有真心為群眾服務與犧牲奉獻的精神,那你爭我奪的權鬥戲碼不斷上演,不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 . 特地舉「小郵工」的故事,主要是想凸顯出郵局目前最大的一層隱憂,或許也是決定未來郵政事業興衰的關鍵。 自敝人入局以來,就不斷聽過多少上級長官們對我們說過相同的一句話:「未來的郵局就靠你們了」。 這句話,如果翻譯成「我們未來的退休金就靠你們了」,或許更為貼切及符合說話者內心寫照也說不定,事實上我還真碰過幾位長官如此說的調侃自己。 然而,像「小郵工」廖進興這種不斷付出時間、精力、金錢,以實際行動在為郵政事業及全體員工努力,還將過程一一上網分享出來給同仁們參考的人,這才是真正的經驗「傳承」。 至於那些表面上說著同樣的話,但實際上卻是掌權掌到退休或死亡才「不得不放手」的人,那叫「繼承」。 要知道公務體系跟民營體系最大的內部文化差異,就是在於公務體系裡多數的成員都在追求「穩定性」,而這種組織文化就像空氣一樣,看不到也摸不著,但實際上卻充斥在您我周遭,它所指的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一事件,而是一種工作上的態度,對於任何企業都影響至鉅。 正因如此,所以30~40年來,即便外部環境變遷如斯劇烈,郵局諸多業務從市場獨霸慘摔到今日幾乎被打趴在地的窘境,但整體組織文化及危機意識,顯然還是如往日公務體系般相去不遠。 講白了,無論是集郵還是i郵購等績效目標的達成,如果公司高層永遠都是那副「有恃無恐」的心態,心存著「反正郵局有兩萬多員工,我只要一紙公文下去就沒有賣不掉的商品跟達不到的績效。」然後心底的OS是:反正再過幾年我就退休了,隨時都能拍拍屁股走人,郵局績效好不好很快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幹嘛那麼拼命! 試問,若企業主事者多心存如此經營公司的態度,那要怎麼有辦法跟市場競爭?又有哪家正常的企業不會虧損或倒閉? 公司許多部門行事作風老是在追求「不切實際的零風險」,殊不知這就是徹頭徹尾官僚體系最大的特徵,藉由「合法合規」(卻不合理)等名義來掩飾推諉卸責及怠惰的心態。對於許多充滿矛盾的規範,從不去思考其何以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永遠就只是消極的照本宣科、墨守成規。 然而這樣的心態放在自由市場上,是完全沒有競爭能力的。 隨便舉點實例說明好了,集郵業務最近同仁分享許多實用訊息,長年來主事者老說著「郵票之美」,這點沒人反對,但郵政公司化的今天,有一點是更必須強調的,那便是「美,要能當飯吃才行」。如果主事者從未思考過這一點,卻成天強調著「郵票之美」,那其實便反映出主事者「何不食肉糜」的現實與心理狀態,否則「為何您的美不為主流市場所接受?」不是嗎? 再來談談i郵購,「免運費」標準不是以網站上所有商品價格合計,而是單一廠商,然後寄送方式還非常有限,沒有許多消費者愛用的超商自取方式,就連運費還有很多都收比成本還貴,光這幾項就被市場打趴了。 這些劣勢其實多年來許多同仁都反映過,然歸根究柢,就是因為我們i郵購不是統一由郵局物流中心出貨,而是由各商家自行出貨,所以必須從源頭解決問題才行。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那都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一種心態跟組織文化的顯現。 . 很抱歉今日話必須說的這麼明、這麼重,因為百年郵政事業已現癌末徵兆,今年績效能成功逆轉已是僥倖,但截至目前為止情形卻沒有絲毫好轉的跡象,如果此時不下猛藥,徹底改革郵政內部文化,那麼我郵明年開始就有非常高的機率跟過去幾年來的台鐵一樣年年拿乙,甚至更低… 而這,便是目前郵局多數新進同仁們所感受到憤怒、不安及恐懼。 所以,請公司所有執事者捫心自問,尤其是像敝人一樣擁有轉調身分的同仁。 我是在「傳承」還是「繼承」? 我有沒有心存著隨時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的心態,所以習於尸位素餐? 我有沒有把自身利益擺在整個郵局之上考量?有沒有整天只顧著爭權奪利、升官發財而不管郵局未來發展及員工權益? 我的所作所為及為郵政事業的付出,有沒有對得起我現在所處「公司所賦予暫時的位置跟權力」? . 我知道我這次應該還是在狗吠火車,但所謂「見義不為,無勇也」,曾是郵局裡最年輕轉調身分的我,也已經到了差不多快隨時可以走人的年紀。 領了郵局那麼多年薪水,見我郵今日艱難處境,及預見未來困境,究竟能不能因此改變是一回事,但如果連幾句「難聽的實話」都不敢說,那又怎麼對得起郵局及天地良心? . . ..
張富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