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郵政長年來都是集郵、儲、壽三業務於一身,然自92年公司化以來,郵局須自負盈虧,且每年還得完成上級要求的繳庫盈餘目標,致使近年來郵局將多數的資源跟目光都偏重在壽險業務之上,此舉不僅招致諸多同仁經常私下嘲諷郵局應正名為「中華郵政壽險股份有限公司」,對於如此過於不公及傾斜的資源分配,長期於全國各地也導致不少同仁的不滿並衍生出不少的紛爭(如公司一度將壽險「窗口招攬」改為無傭金制度的背景…). 當然,其中更包含了全國許多中心局紛紛將壽險業績列為員工極重要甚至唯一績效考評及升遷的考量,結果此舉不但無法達到適才適所,更讓許多壽險菁英忙於主管業務而失去主戰場,導致績效反而下降,更等同無形中於郵局內部文化助長除壽險業務外一概不理的歪風。 相關的問題,多年前敝人已著有一篇文章───「變質的郵政文化」略有著墨,因此不再贅述. . 以下切入正題,自92年公司化以來,幾乎每年職階(從業)同仁皆有提出「職務加給」的提案,然而幾乎每年也都遭到公司以任用法源不同的相同理由駁回,久而久之,這彷彿真成了一道無法跨越的高牆. 確實,修法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這些年來在考量如何提升職階同仁待遇時,直接增加職務加給的可能性,說實話,幾乎都被敝人擺在最難以達成的選項之中. 然而,就在今年,在諸多立委民代的協助推動下,「職務加給」這彷彿「不可能的任務」,竟然真被實踐了. 唯,於此同時,在面臨世界大環境不景氣及業界高度競爭下,郵局想要達成上級所要求的法定盈餘目標越顯困難,且公司與工會竟彷彿有志一同般的將原因歸咎於職階同仁「職務加給」所增加的人事費用增加… . 要知道,若法定盈餘目標沒達成,未來勢必衝擊到所有郵政員工薪資待遇,甚至連退休人員都可能會受到影響. 所以此一問題確實需審慎看待,然將諸多原因所導致的責任(如總公司諸多核心單位官僚氣息仍重,難脫往昔公務員思維,新血太少,欠缺年輕人創新思維,無法跟上時代潮流演進,亦無法虛心接納基層同仁意見,導致所作錯誤決策盡皆由郵政全體同仁共同承擔…)盡皆歸咎於職階同仁所爭取合理待遇上,如此未免欠缺厚道. 有鑑於此,敝人便想到了,如果說過去郵局長年如此偏重於壽險業務,即便媒體報導2020年全國壽險業只有郵局賠錢的窘境,公司都仍舊同樣偏重壽險業務的主因,便是在於「壽險資金的運用」. 那麼,如同職階同仁「職務加給」修法的情形一般,如果說「修法是可能的」,那麼只要修法放寬郵政儲金的運用管道(當然仍須在兼顧風險管控的前提下),未來諸多於郵局內長年因過度偏重壽險業務所衍生的積弊便可迎刃而解,而且盈餘收入的增加也可解決人事費用成本太高及過度苛求人力的問題,可謂一舉數得! . 然如此相關問題,無法寄望由公司方面主動提案,所以只能寄望目前郵局兩大工會積極遊說立委民代早日協助推動修法,以解我郵長年困境. . . . . 近日敝人無意中從某本企業管理書籍裡瀏覽到以下這段話… 人力資源管理: 傳統的事業階梯就是沿著管理職位的路線往上升遷,但是杜拉克認為對多數專業員工而言,晉升至管理工作是錯誤的報酬,最好的專業員工通常偏好繼續停留在專業性或技術性的工作崗位上. 而在以專業為基礎的組織中,專業員工才是老闆,管理人員所扮演的支援性角色,也就是為他們規劃與協調工作的角色. 這也表示他們的工作、責任、關係與報酬都必須重新思考及設計過. . . 上述的觀點,便是敝人多年前文章中所提到的部分. 唯讓敝人感到遺憾的是,這些年來的郵局無論人員進用或晉升,企業管理幾乎是多數同仁都必須研讀的考科.然而,從結果來看,顯然,考試歸考試,但有沒有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了. . . . . 張富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