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個人絕沒有任何歧視弱智人士的意思,事實上,我還曾捐助過好幾次給些兒童心智開發機構,所以我只是拿來做文中的比喻而已。 . . 我曾跟同仁提到:我在故鄉常看到有些「啊吧吧」(弱智人士),明明都已經五、六十歲了,但外表看起來就是很年輕。 此時同仁說了,因為他們生活的很無憂無慮吧! 是啊!或許真是如此吧! . 然而在我眼裡,大多數的郵政員工,其實就跟那些「啊吧吧」差不多。 許多事,當你不知道的時候,你可以很無憂無慮,一旦當你知道了之後,如果你不懂得像我這樣疏壓、釋懷,或抱持著「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心態,那麼遲早你可能就會被氣出病來。 我想此時或許會有同仁認為那麼就當一輩子的「啊吧吧」也不錯啊! 基本上對於這想法,要知道「啊吧吧」就跟「溫水裡的青蛙」一樣,快不快樂?見人見智,但等你熟了的時候你就會知道那是不是一件好事了。 千萬記住,逃避永遠解決不了問題,那只會讓問題隨著時間越加嚴重而已。 . . 舉例而言:去年郵局利用績優人員獎勵「順道」招待交通部官員的醜事被媒體踢爆後,公司內部正式發文屢屢宣稱以後績優人員獎勵最高一律改為「國內旅遊」。 但真是如此嗎? 屁!去年跟今年的壽險菁英都還是在辦「國外旅遊」,行程表都有。 . 其實幹嘛哩!大可不必這樣子搞的。 就像去年新聞報導出來後那些專家學者講的一樣:獎勵就獎勵,旅遊就旅遊,幹嘛老是要對外宣稱是在「觀摩」? 坦白講郵局對員工的獎勵在業界算是敬陪末座的,有必要給的那麼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嗎? 難道就不能光明正大一點嗎? 套句包龍星的話:你要不是心底有鬼就是身上有○! 所以,這種作法,只是更啟人疑竇而已。 . . 再者,如果郵局各決策者跟主管們依舊不去正視所謂「壽險菁英」跟其他員工間待遇存在天壤之別的問題,正視每一位員工的辛勤付出,均衡員工間彼此的待遇,那麼未來「員工內耗」的戲碼恐怕依舊會不斷在全國各地郵局裡上演。 要知道,郵局是打「團體戰」的,絕大多數「壽險菁英」都是靠局裡頭其他的同仁們支援業務才能成就的。 否則講白點,管你什麼菁英的,把你派到只有一個儲匯窗口的丁等局,看你還能菁英到哪裡去? 然而長期以來郵局向來都只把光環集中在「壽險菁英」之上,完全忽略了單位裡其他同仁們的辛勤貢獻,彷彿「貴族跟奴隸」間的強烈差別待遇,難怪老是有那麼多同仁們忿忿不平啊! 主管升遷,壽險業績成了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參考依據,除此之外,還有傭金(雖然是業界最低,但卻幾乎是不可兼職的郵局同仁唯一合法的賺外快管道)、用不完的壽險獎勵贈品、吃到會讓你飆血壓的大餐,以及多不勝數的國內、外旅遊...等。 相形之下,其他同仁的待遇,大概比隻流浪狗還不如吧! . . 知道嗎,全國有多少所謂的「壽險菁英」,成天拼命只會「在窗口拉保險」,從早講到晚,即便前面窗口人都已經排到外頭去了,旁邊的同仁也已經做到快哭出來了,心裡早已X字滿篇了,他們依舊還是一副天塌不驚的樣子,泰然自若,把排隊的客人當死人,把其他辛勤做事的同仁當畜牲,繼續慢慢的講他的保險。 然而許多基層主管們往往為了業績,不敢得罪這些所謂的「壽險菁英」,所以只能選擇置若罔聞,冷眼旁觀。 請問這樣夠不夠病態? . 長年來局方這樣極其懸殊的差別待遇,早已慣出不少囂張跋扈的「壽險菁英」了。 記得多年前曾有某位陳姓的差工大姊,為了爭取「免試差工升士甚至是升佐」的問題,在內網討論區裡大喇喇的說著:郵局的壽險業績都是靠我們差工做出來的,所以我們今天要求這樣的待遇有什麼不合理? 這種極度自私又偏頗的話,彷彿把郵局其他同仁全都當成死人一樣,不知道大家聽了之後有什麼想法? 基本上我這人是出了名的講理跟一視同仁的,別說是差工啦,這些年來哪怕是從業、約僱、外包同仁,以至於公司那些公保的高層決策者們的福利我也都曾協助出力過,但聽到這種話之後,我也會忍不住思量著:這種心態,到底還值不值得他人幫忙? 然而由此也可以見得,在許多同仁們眼裡,壽險業績好,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事呢,是可以如此大言不慚的用來鄙視其他總是在背後默默辛勤支援的同仁們跟嗆聲的一件事呢。 請問這樣夠不夠病態? . . 基於公平原則,為了消弭同仁歧見、減少內耗、促進局內和諧氛圍與員工向心,並避免慣壞一些壽險高手誤導員工,我知道有些地方局的主管們會要求那些「壽險菁英」將其「窗口招攬部分的個人甲傭」,拿一半出來捐做局內公基金,並分享給局內所有同仁偶爾喝喝飲料、吃吃便當也好,或者久久來一次聚餐也罷。(畢竟不是所有員工都跟我一樣對金錢看的很開,明明沒業績,錢也沒領比別人多,但平常也是經常自掏腰包買東西請局裡包含清潔人員跟志工在內的所有同仁們吃。) 除此之外,也會在窗口人潮眾多難以疏解之時,適時的要求、呼籲或喝斥同仁們不可無視於眼前情形(簡稱白目)持續毫無顧忌的講保險。 如此作法,除了可以避免同仁們因待遇極度懸殊不公而心存怨懟,進而內耗互鬥之外,也可增進單位內的向心力,甚至讓其他同仁們更願意傾盡心力支援該壽險高手,使得單位業績越加蒸蒸日上,一舉多得! 唯,這樣的主管,不是到處都有;這樣的作法,也不是人人都會。 只因為直到目前為止,如此堪稱可圈可點的配套作法,還不是整個郵政體系付之於文的「制度」,相當可惜! . . 所以,唯有公司高層決策者們,能夠真真正正的用心面對此一長久以來存在於郵局裡的問題並思考解決之道,正視郵局裡每一位同仁們的辛勤付出,均衡彼此間的待遇跟獎勵,使其符合公平性原則,不要永遠都只會把目光焦點放在「壽險業績」之上。 如此,相信未來全國各地郵局的服務品質跟內部向心定能大幅提升,自然也就能減少許多員工對外投訴跟內耗的問題了。 . . . . 張富雄 書 |